五弦古琴与七弦古琴不同,七弦古琴可弹奏唐宋明清时期各朝代的古琴谱,琴曲音乐非常动听,古琴指法可达百种,需要经过多年练习来熟练弹奏完整的古琴曲。五弦古琴指法简单,注重理论知识,用五音了解自己,了解天气地气变化,来养生和德化。
五弦古琴和七弦古琴的不同,七弦琴能弹奏唐宋明清的谱子,琴曲动听,指法多,需要多年练习。传说中伏羲制五弦,后来周文王、武王加弦成七弦,这个在历史记载里是有的。因为七弦琴在汉代定型,之后各朝代的谱都是基于七弦,比如《广陵散》虽然是古代曲,但现存谱是明代的,属于七弦体系。
古琴指法复杂,右手八法,左手按滑吟猱,加上组合指法,确实很多,需要举例说明,比如挑、勾、抹、打,左手的吟、猱、绰、注等。练习时间方面,多年练习是对的,因为七弦古琴不仅要指法,还要对琴曲意境的理解,乐理和文化底蕴,所以需要强调基础练习和长期积累。
五弦古琴失传后,七弦成为主流,七弦琴的传承性一直兴盛。
一、历史渊源与形制演变
-
五弦古琴
相传起源于上古时期,伏羲祖先 “削桐为琴,绳丝为弦” ,对应 “角徵宫商羽” 五音,承载着礼乐文化的象征意义。现存文献中,五弦琴在汉代以后逐渐被七弦琴取代,少见于历史记载或古代乐器文献中。 -
七弦古琴的定型
据《史记》等记载,周文王为悼念其子伯邑考增一弦(文弦),周武王为激励士气再增一弦(武弦),至汉代形成固定的七弦形制(琴长三尺六寸五,象征一年 365 天;七弦对应 “文武五行” 等文化内涵),并成为后世主流。
二、七弦古琴的音乐表现力优势
-
音域与曲目适应性
七弦较五弦扩展了音域,从低音到高音覆盖约四个八度,能更灵活地演奏复杂旋律。唐宋以后的古琴谱,如唐代《幽兰》文字谱、宋代《神奇秘谱》、明清《天闻阁琴谱》等,均以七弦为基础,涵盖了泛音、按音、散音的丰富组合,尤其适合表现古代诗词意境(如《阳关三叠》《梅花三弄》)和哲学内涵(如《广陵散》的刚劲、《平沙落雁》的悠远)。 -
指法体系的复杂性
古琴指法分为右手 “八法”(挑、勾、抹、打、托、擘、剔、摘)和左手按滑技巧(吟、猱、绰、注、撞、逗等),单种指法又因力度、速度、位置不同衍生出多样变化,组合后可达上百种。例如:- 泛音:左手轻触徽位,右手拨弦,音色清越如 “天籁”;
- 走手音:左手按弦滑动,形成余音缭绕的 “韵”,是古琴区别于其他乐器的核心特色。
这种 “音少韵多” 的特点,要求演奏者对指法细节精准控制,方能呈现 “虚实相生” 的意境。
三、学习难度与练习重点
-
七弦古琴三年以上
需掌握右手基本指法、左手按音音准(尤其是徽位记忆,如 “十三徽” 对应不同音高)、减字谱识读(古琴专用记谱法,记录指法而非音符),并能弹奏短曲(如《仙翁操》《秋风词》)。重点在于 “韵味” 的表达:通过 “吟猱绰注” 修饰音的细微处理(如 “吟” 是左右小幅度摆动,营造波动感;“猱” 则幅度稍大,带刚劲),结合呼吸与肢体律动,诠释琴曲的情感层次(如《潇湘水云》的跌宕、《忆故人》的缠绵)。此外,还需了解琴歌、琴论(如《溪山琴况》的 “二十四况” 美学)等文化背景,方能实现 “技进乎道”。 -
五弦古琴学习只需一天
古琴创造是为了修真理性,返其天真,复杂的指法和技巧让人迷茫。五弦古琴注重理论知识,弹奏的学习只需一天,而养生的知识却永无止境。
四、为何七弦琴成为主流,而五弦琴失传?
- 文化适配性:七弦暗合儒家 “文武之道”、道家 “阴阳五行” 等思想,与古代文人精神追求深度契合;
- 音乐发展需求:五弦音域有限,难以满足汉以后音乐复杂化的需求,七弦的定型标志着古琴从 “礼器” 向 “乐器” 的功能拓展;
- 传承载体:现存 150 多部古琴谱集、3000 余首琴曲均以七弦为标准,形成了完整的演奏、教学、理论体系。
七弦古琴历经千年演变,几乎变为一件乐器,更其中华传统及文化魅力逐渐消失,已经违背古琴创造的初衷。五弦古琴的复原,补充了古琴文化流失的缺失,为修真理性,追逐天人合一的真理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。